中國傳統醫學承載著我國古代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理論知識,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中醫治病的法則,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辨證論治所反映的正是中醫的一條治療原則——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
西醫的前列腺炎、尿道炎、膀胱炎屬于中醫“淋濁”“淋癥”等范疇;盆腔炎、陰道炎等婦科炎癥屬于中醫“帶下病”、“腹痛”等范疇,男女泌尿生殖系統炎癥都同屬下焦腎所主,中醫病因病機都是濕熱下注、兼夾血瘀腎虛(久病必瘀、久病必虛)。根據辨證論治異病同治的原則,男女泌尿生殖系統炎癥的治則用藥是一致的,即需要同時運用中醫中藥最常用的三種消炎方法,方能標本兼治,取得確切療效:清熱解毒、利濕祛濁而消炎;補腎健脾益氣、提高人體免疫抗病力而消炎;活血化瘀、疏通血脈,清潔泌尿系統內環境而消炎。
清濁祛毒丸是以廣西民間治療泌尿生殖系統感染有特效的野生地道藥材配以經典名方“六味地黃丸”精制而成。方中金沙藤清熱解毒,利水通淋;大血藤清熱解毒,利尿祛濕,活血通絡;二藥合用,其清熱解毒,利濕祛濁之功更顯著,共為君藥。蒲公英清熱解毒,利尿通淋;虎杖清熱解毒,利濕祛濁,活血祛瘀;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祛瘀;三藥合用,俾下焦之濕熱可除,血中之熱滯可清,精道氣血通達,則尿頻、尿急、尿痛諸癥可解,誠能加強君藥之功效,共為方中之臣藥。地黃滋陰清熱;益母草活血祛瘀,利尿祛濁;澤瀉利水滲濕,清泄濕熱;山茱萸補益肝腎,澀精止濁;黃芪益氣健脾;廣山藥健脾補虛,固精止濁;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和中;以上七藥皆能在各個不同方面以佐助君臣諸藥之功效,共為方中之佐藥。諸藥合用,遵中醫“治濕必利小便”之訓,含國醫“久病必虛”、“久病必瘀”之論,共奏清熱解毒、利濕祛濁、活血化瘀、補腎健脾益氣之功,用于治療前列腺炎、尿路感染、婦科炎癥等歸屬于中醫淋濁、帶下、水腫、濕疹等范疇的西醫疾病,起到治病求因、標本兼治的綜合作用,臨床療效確切。
精選專業雜志報道
一、《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年第九期“清濁祛毒丸配合前列安栓治療Ⅲb型前列腺炎的隨機對照臨床試驗”
結論:清濁祛毒丸配合前列安栓能有效減低NIH-CPSI總分和各項評分,顯著減輕Ⅲb型前列腺炎患者的主觀癥狀。
二、《西部醫學》2005年第五期“司帕沙星與清濁祛毒丸聯用治療宮頸支原體感染57例報告”
結論:兩藥合用,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三、《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6年第五期“清濁祛毒丸聯合甲砜霉素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臨床觀察”
結論:清濁祛毒丸聯合甲砜霉素是治療非淋菌性尿道炎的有效方法,療效明顯優于單獨服用甲砜霉素。
四、《中國藥物濫用防治雜志》2012年第五期“中成藥‘清濁祛毒丸’對氯胺酮濫用伴泌尿系損害者的臨床療效觀察”
結論:氯胺酮濫用可以導致嚴重的泌尿系功能損害。“清濁祛毒丸”和“頭孢呋辛鈉”加“地塞美松”在緩解和治療尿路刺激癥狀方面效果顯著;但“清濁祛毒丸”在康復治療方面更有優勢,既有抗生素加激素的抑菌消炎的作用又具改善其他戒斷癥狀的作用,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和標本兼治的特色,又具有抗生素加激素對此類炎癥的治療效果,而且在減少抗生素濫用和糖皮質激素濫用及其毒副作用方面更具臨床實用價值以及重要社會意義。“清濁祛毒丸”是治療氯胺酮濫用伴泌尿系功能損害的有效方法之一。
五、《2010全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術會議論文匯編》“清濁祛毒丸聯合泛昔洛韋治療玫瑰糠疹的療效觀察”
結論:清濁祛毒丸聯合泛昔洛韋治療玫瑰糠疹效果好,療程短且安全可靠。
處方資料:
【成份】金沙藤、大血藤、蒲公英、牡丹皮、虎杖、地黃、山茱萸、山藥、茯苓、澤瀉、益母草、黃芪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利濕去濁。用于濕熱下注所致尿頻、尿急、尿痛等
【包裝規格】每10丸重0.13g,8g/袋*6袋/盒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1袋,一日3次
【禁忌】孕婦禁用
【注意事項】兒童慎用
【有效期】24個月
【批準文號】國藥準字Z20025347